編輯 101:飽和度、自然飽和度與色相的差異

2025年7月24日

一張插圖,顯示色相、飽和度和自然飽和度滑桿對彩色影像的獨特效果

當您初次涉足色彩編輯的世界時,您會立即遇到一組看似功能相似的滑桿:色相、飽和度和自然飽和度。很容易將它們視為通用的「色彩」控制項,但它們各自執行著非常獨特且特定的功能。隨意拖動它們可能會導致不自然、過度編輯的影像。了解每個滑桿的精確作用是掌握色彩校正和增強的基礎。

本指南將詳細解析這三個核心概念之間的確切差異。學會有意識地使用它們,將使您能精確控制照片中的顏色,讓您能夠營造氛圍、修正問題並像專業人士一樣增強您的影像。

基礎:了解色彩屬性

您在螢幕上看到的每種顏色都可以用三個屬性來描述。這通常被稱為 HSL 色彩模型:

您編輯器中的色相、飽和度和自然飽和度滑桿就是用來操作這些屬性的。

色相:改變顏色本身

色相滑桿是三者中最具戲劇性的。它透過在色輪上移動顏色來從根本上改變您影像中的顏色。

飽和度:強度的直接工具

飽和度滑桿平等地控制您影像中*每一種顏色*的強度。

自然飽和度:強度的智慧工具

自然飽和度是飽和度控制項的一個更現代、更精密的版本。它的發明就是為了解決標準飽和度滑桿的問題。

結論:一個簡單的工作流程

以下是如何在實踐中應用這些知識:

  1. 對於一般的色彩增強,**始終從自然飽和度滑桿開始**。將其向上推,直到獲得令人愉悅的色彩強度。
  2. 如果在調整自然飽和度後,影像*仍然*感覺有點暗淡,可以考慮用飽和度滑桿進行微小、細膩的提升(最多 +5)。
  3. 如果您有特定的問題顏色(例如,草地太藍),請前往 HSL 面板並僅調整綠色/藍色通道的色相

結論

雖然它們都與顏色有關,但色相、飽和度和自然飽和度是針對不同工作的根本不同的工具。色相改變顏色本身。飽和度是色彩強度的一個強大但無差別的巨槌。自然飽和度則是一支細膩而智慧的畫筆。透過了解這些差異,您可以超越笨拙的、一刀切的調整,開始以精準、意圖和技巧來雕塑您影像中的色彩。